【理响中国】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发布时间:2024-11-05 12:31:46 来源: sp20241105

  作者:赵庆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根本原因在于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贯穿、融汇、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从根本上来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源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加强文化主体性是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方向

  “中国”和“中华”不仅是一个地理指称,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中华民族”不仅着眼于血缘关系,更强调文化融合。失去文化主体性的民族,只能俯仰随人,难以自立自强,无法行之久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是以“中国”为主体展开的伟大实践,因此增进文化主体性显得至为重要。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才能真正具有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才能具有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自觉,才能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气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具有最为深厚的精神力量。

  近代以后,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国社会正常发展进程被迫打断,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遭到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无情摧残。近代以后,中国落后挨打,导致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求富求强。近代知识精英在思想文化、精神上也被西方洗脑,完全认同了列强“以强弱定文野”的思维方式,因物质、武力等硬实力相对落后就自认居于野蛮之列,丧失了文化上的自信,甚至对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激进态度。他们陷于“西方中心主义”而无法自拔,也没有自信和能力对中华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生命力等进行客观中允的审视。即便积淀极为深厚的历史学也受到贬斥,偏激的“中国无史论”多有应和者,中国史学不自觉地走上了对西方学术亦步亦趋追摹仿效之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汉字,也成了急欲去之而后快的累赘,20世纪初废除汉字一度成为讨论焦点,认为汉字只能代表“古代幼稚之思想”,不能代表“新世界之文明”。以反求诸己之名,行文化自谴之实,中华文化根基动摇、消解,文化自信烟消云散,尊西趋新成为莫之能御的时代潮流。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文化并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28年,终于缔造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文明历经近代以来的沉沦而终于开始复兴重光。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余年历程,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守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革故鼎新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确立文化主体性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硬实力迅速增长,中国崛起势不可挡,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也日趋坚定。以往被奉为圭臬的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发展道路时,日益显现捉襟见肘的困窘。告别“西方中心主义”,摆脱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羁绊,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中国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确立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从近代历史来看,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已经在中国传播半个多世纪。但资本主义始终未能在中国扎根,根本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方面并不契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以社会(整体)为本位。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而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早期共产党人也不免受到时代思潮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激、偏颇之处。随着革命实践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不断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袖毛泽东同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深刻体认。他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绝不能全盘否定,而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很多重要内容,都直接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和政治智慧,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毛泽东以唯物主义为指导,创立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批判尊孔复古的保守思想,同时指出:我国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为后世遗留了大量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发展新文化的养料;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扬弃原则,强调吸收古代文化“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从而肯定了“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强健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文化担当精神,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担负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和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立根铸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凝心聚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地位

  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也必定使中华文化主体性荡然无存。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思想精华,形成了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方法,开辟了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的治国理政新格局新境界。毫不夸张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于现实中国,又植根于历史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结晶,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精髓,并进行了历史性升华,使中华民族在开放包容中始终保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气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面貌、绽放出永恒魅力,堪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的存在与文化的传承不可分离,一个民族如果失去文化传统,就如同无根的浮萍。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内容、严密的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

  从历史维度和中外比较视野综合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悠久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独到优势,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对于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于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于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都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在破解现代化困局、推动生态保护、完善社会治理、健全行政伦理、促进民族交往、强化道德建设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地位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资格。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深厚根基。它不仅以经史典籍的形态保存传承,而且已经渗透到当代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成为民族深层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成为我们凝聚民气国魂的丰厚滋养,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愿景,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本文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说”系列笔谈之二)

  (作者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刘娟

  网络编辑:王晏清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