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奖章里的民企创新力

发布时间:2024-11-10 01:56:42 来源: sp20241110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关于表彰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决定》,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1088人中,有不少人来自民营企业,他们依托各自专业领域,助力创新发展。近日,《中国新闻》报联合北京市工商联,邀请到三位获奖者,讲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背后的民企创新故事。

刘志华,北京五和博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高级工程师(受访者供图)

  民企里的高校实验室

  走进北京五和博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和博澳)五楼,一间间宽敞明亮的实验室映入眼帘。走廊上,除了忙碌的公司员工,不时有学生穿梭其中。

  据该公司高级研发总监、高级工程师刘志华博士介绍,这里是五和博澳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药物所)的产学研联合共建实验室。他曾就读于药物所,博士毕业后加入该公司,从事新药研发工作。

  产学研结合是该公司的一大特色。刘志华表示,公司正是因为药物所的原创新药成果“桑枝总生物碱”而成立,成立之初,就与药物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以项目合作为纽带,联合共建“药物研发中心、科学家工作站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并以此为契机,构建“现代天然药物”和“高端创新制剂”新药成果转化平台,打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刘志华提到,公司提供实验室空间和基础配套设施,吸引药物所“药物传输技术及新型制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科学家及其团队60余人进驻企业。他认为,公司不是简单与高校进行合作,而是做到了深度融合。“公司为药物所的专家和师生提供科研空间与中试放大转化平台,一方面公司将在同等条件下获得研究成果的优先受让权,另一方面,双方可以实现技术问题的无缝对接及资源共享,快速促进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及创新团队培养。”

  今年是刘志华入职这家公司的第八个年头,这些年来,他深耕工作一线,围绕“现代天然药物”与“高端创新制剂”,先后承担了10余项新药研究项目。

  新药研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充满风险与困难。“新药研发与转化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刘志华告诉记者,公司初创阶段实施“借船出海”战略,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与药物所产学研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搭建研产转化体系,搭建起这一体系后,公司开始逐步发挥主导作用,对技术平台进行完善与拓宽。“很多卓越的科技成果来源于科研单位,然而当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时,后续还需要持续创新、不断提升临床价值,往往需要企业来主导。”

张春宇,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工程师(受访者供图)

  机械工程师的创新秘诀

  在北京平谷“农业中关村”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普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建立起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满足了当地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农户对农田环境、农产品等项目的检测需求。400多套专业检测设备、覆盖近2000项检测项目……这一切的背后,是企业工程师们贡献的技术创新。

  今年是张春宇在北京普析担任机械工程师的第十四个年头,对于平日的研发工作,他始终乐在其中。“每当我的设计方案通过,我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高兴。”张春宇说。

  保持对新知识的探索,是张春宇实现技术创新的第一个秘诀。在张春宇的童年时期,家里的闹钟、父亲的收音机,每看到一件感兴趣的机械产品,他都会产生将其拆开来一探究竟的念头。如今,张春宇对机械的好奇心正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技术创新的灵感。“水龙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如果把它拆开,我就能了解其内部球阀的结构,从而将这种结构运用到产品设计当中。”张春宇说,“任何机械都是互通的,不同领域之间可以横向地想象。”

  在张春宇的设计领域,每道工序的背后都可能是数千枚零件共同配合。然而,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供给方无法生产关键零件的情况。张春宇原本做过三四年机械加工工艺,当时的经验便派上了用场。为满足零件设计要求,张春宇会先放下手头的工作,专门跑一趟供给方车间,实地考察机床类型、加工工序等生产条件,确保零件能顺利生产。“技术创新靠日积月累。只有日常多学、多看、多想,真到用时才能从容不迫。”张春宇说。

  自2000年以来,北京普析的工程师们已承担国家部委以及北京市的重大科技项目30余项。

  为助力企业工程师发挥创新特长,北京普析作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为员工创新提供了开放式的平台;公司内部设置了“普析创新奖”“优秀员工”“星级员工”等奖项,激励员工参与发明创造。“公司是个人发展的平台,个人也能在公司实现价值。”张春宇说。

刘建设,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正高级工程师(受访者供图)

  “技术型总裁”探路商业航天

  从就职于航天技术科研院所,到担任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动力航天)总裁,刘建设已深耕航天领域21年。“对我来说,航天事业是全部。”刘建设说。

  2015年前后,国外商业航天快速发展。刘建设开始思考:中国的商业航天应该往哪走?2017年年底,他放弃了原来的“铁饭碗”,参与创办星河动力航天。“我要当商业航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刘建设说。

  在领导公司的同时,刘建设的另一个身份是火箭增压输送、轨姿控动力系统技术专家。

  作为一名“技术型总裁”,刘建设亲自下场担任“谷神星一号”总指挥,负责型号的具体研制工作,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坚守在火箭测试与组装现场。在他的带领下,星河动力航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完成国内民营最大推力固体发动机地面试车、通过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20年11月,星河动力航天“谷神星一号”入轨首飞圆满成功。截至目前,星河动力航天的火箭已成功发射10次,服务16家商业卫星客户,成功发射了35颗不同类型的商业卫星,仅2023年一年发射量即占全国火箭发射总量的10.3%。

  “未来,商业航天领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星河动力航天将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努力为国家商业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刘建设说。(完)(《中国新闻》报 作者 李腾飞 任德辉 李律杉)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