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二:铃声缘何成了“紧箍咒”

发布时间:2024-11-05 12:29:45 来源: sp20241105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为何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在于政绩观扭曲、发展观错位、责任心缺失。

“政务上云”的初衷,原本是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为民办实事。然而现实中,有的地方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盲目跟风开发各种应用软件,为了上线而上线、为了创新而创新,仿佛不建几个微信群、不搞几个App就体现不出工作成绩。不去实实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反而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打卡、留痕上,热衷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应景造势、敷衍应付,重“量”不重“质”、重“形”而不重“效”,在这些偏离正轨的政绩观引导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如同“牛皮癣”,成为顽瘴痼疾。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是大势所趋。然而越是治理创新、技术迭代,越要强化“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精细化管理,提高驾驭技术的能力。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典型的不作为、乱作为,也是懒政、怠政的表现。那种不考虑基层实际情况,搞层层加码、花样翻新的打卡、留痕,目的是为了规避自身责任。把群里“说了”等于“做了”,图片“传了”等于“干了”,拍照打卡就证明在岗了、工作了,实质是不敢动真碰硬、扑下身子解决真问题。工作落实停留在“指尖上”,热衷“轰轰烈烈走过场”、信奉“干得好不如晒得好”那一套,这种懒政思维成为抓落实的“中梗阻”“软钉子”,也让政策悬空、群众利益受损。

不合理的考核方法和指标,是催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简单地将基层干部在政务App上活动的频率和表现作为标尺,过度追求留痕,异化为拿捏基层干部的“考核工具”。有的对工作软件下载量、活跃度等进行考核,盲目下达下载指标、根据指标进行排名,看表象、唯数字、玩虚活,造成“无效内卷”。定任务、打分数、搞排名,本来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却因考核标准不科学、不合理,背离了初衷,导致政务App成了基层干部的“指挥棒”,手机铃声成了基层干部的“紧箍咒”,让基层干部不得不抱着手机、围着满屏的App转。正因如此,不少基层干部对此苦不堪言、深恶痛绝。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出在“指尖”,表象在于“形式主义”,病根却在功利主义和懒惰思想。只有瞄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避免问题反弹回潮。既解决老问题也察觉新问题,既立足当下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症结,又着眼长远不断健全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定能让基层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轻装上阵、干事创业。

相关阅读:

人民网三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一:手机都快“瘫痪”了

(责编:徐玉涵、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