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08:43:41 来源: sp20241109
在留学生姚楚青看来,能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成为巴黎奥运会志愿者,是自己近年来做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四年前来到法国留学的她,选择的研究方向是文化遗产保护,这让她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充满好奇。学业之外,她经常参与中法交流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当巴黎奥组委招募志愿者时,她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这里的志愿者可能来自巴黎、图卢兹或阿尔卑斯地区,但共同点是都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在埃菲尔铁塔下的沙滩排球赛场,姚楚青真切感受到了中法两个文化大国的互相吸引,更收获了宝贵的跨国友谊。
“他们会经常找我讨论中国的美食、景点和大熊猫。沙排比赛时,大家都会和我一起支持中国队。”姚楚青说,自己还会把中国的旅游利好政策介绍给大家,一名来自里尔的志愿者已经迫不及待地跟她约好在中国见面。
志愿者热莱尔对中国文化非常向往。这名非裔法国小伙告诉姚楚青,自己受家庭影响,对中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他的妈妈来自刚果(布),小时候经常从妈妈口中听到中国援建非洲、中国医生帮助当地人的故事,所以他对中国的印象很好。他说中国人正直又诚实,还希望我能教他中文。”姚楚青说。
最令姚楚青印象深刻的是一场小插曲。一次比赛过后,有法国观众把随身携带的背包和药品遗失在场馆内,请求她的帮助。当时的姚楚青已经下班,正想去附近的战神广场找法国总统马克龙“求合影”,但她没有把工作推给同事,还是为观众提供了帮助。
“既然找到了我,那我就要‘善始善终’,不管有没有下班。但当天很多同事都跟马克龙合了影,我却错过了,有点惋惜。”姚楚青说。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最后帮助观众找到失物,我感到很开心。”姚楚青说,正是在这些小事中,自己向国际友人展现了中国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
与姚楚青同一个场馆的高兴,是一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交换生。7月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交换期结束后,高兴留在巴黎,成为一名观众服务团队志愿者。
这项工作相对枯燥,需要为观众提供信息、给予指引,有时甚至得站立好几个小时。但高兴的工作格外卖力,在她看来,能帮助到他人非常重要。
“作为观众,能体验到的只是一小时或两小时的奥运会,但真正作为志愿者深入到赛事之中,看到的、体验到的内容更加广阔。在这其中能帮助到别人,对自己的成长也是一种促进。”
高兴说,一次与法国同事交流时,对方说想到中国看“坐着的士兵”。“我想了几秒钟,突然意识到可能是兵马俑,才知道他是想来西安。看到他们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很开心。”
唯一的遗憾,是她很难向感兴趣的同事科普自己熟知的书法篆刻知识,因为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他们了解拼音,也会对繁体字和简体字感兴趣,但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奥运会期间,高兴迎来了自己的生日,主管知道后很惊讶,表示“从没见过有人生日还来上班”。当天,她获准提前下班,同事们在工作群中祝她生日快乐、祝她有个美妙的夜晚。
在法国,高兴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作为浙江人,高兴曾参与杭州亚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但她发现那与巴黎奥运会有许多不同;交换学习期间,她也意识到中国和法国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大相径庭。但她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孰高孰低,而是“跳出来后,才了解到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同的思维存在”。
“虽然有许多不同,但有一个相同点:都是非常珍贵的经历,我都会很珍惜。”
相比之下,面对即将落幕的巴黎奥运会,志愿者叶歆最大的感触是“世界变小了”。
叶歆高考后赴法留学,已经待了近七年。在鲁昂读书期间,她担任中国学联副主席,组织了许多中法文化交流的活动。在参与诺曼底电视台的一次专访活动时,她发现人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从此一直希望促进法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奥运会为叶歆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她担任NOC(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助理,负责运动员和代表团的对接工作。在工作中,她发现pin(徽章)和美食是增进沟通的两样法宝。
“我在学联组织活动时,就发现法国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戏剧等元素很感兴趣。奥运会上,我和他们交换中国风、古风的pin,这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和中国人一样,法国人也很重视饮食文化。在奥运村,许多人找我,问中国不同菜系都是什么样子的,在法国哪里可以吃到正宗中餐,他们对这些非常好奇。”叶歆说。
叶歆觉得,自己在奥运会上最大的收获,一是了解了法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二是传播了中国文化。
“我会说中、法、英三种语言,但后来发现,懂得语言是一方面,懂得文化更重要。”她为这次志愿服务工作感到欣喜,因为“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也把我们的文化带去了每个角落”。
“在奥运会,我渐渐地觉得,国别、人种的差异似乎都消失了,好像世界大同真的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就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幸运能参与其中,也很感动于这期间大家建立起来的情谊。”叶歆说。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