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该如何做好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

发布时间:2024-11-05 19:41:40 来源: sp20241105

  眼下,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风尚。

  参观热背后,折射出博物馆行业发展、公众认同度提升的良好态势。“中国博物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展览陈列水平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杜水生指出。

  此前,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如何扩大博物馆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公众需求?如何优化参观体验,更好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科技日报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讲解是展览与公众之间的纽带

  “博物馆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培育科学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传播知识和科学思想的地方。”杜水生告诉记者,博物馆一方面负责文物标本的管理、收藏和研究,另一方面就是面向公众开展社会教育。博物馆讲解可以激发参观者对知识和艺术的追求,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北京天文馆公共服务部副主任周谦指出,专业化队伍和合理机制为博物馆高质量讲解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北京天文馆为例,该馆面向公众的讲解方式有四种。一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展区,安排科技辅导员提供免费讲解。二是为团体参观者提供预约讲解服务。三是组织志愿者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讲解。四是由讲解设备提供语音导览服务。周谦介绍,在科技辅导员的选拔上,会考虑专业背景、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能力等。除了对科技辅导员进行培训和岗前考核外,博物馆也组织定期考核,以促进其讲解水平的提升。

  “一个展览制作完成后,公共服务部门会根据策展团队提供的资料,梳理关键词。科技辅导员结合自己的风格,对内容进行多元化的补充和完善。”北京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杨冰介绍,北京天文馆会针对讲解的内容、技巧、表达等方面进行考核。经验丰富的科技辅导员,也会去试听新展览的讲解,并提出改进意见。

  近年来,志愿者逐渐成为博物馆讲解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1年起,北京天文馆开始大力推动志愿讲解员的招募,发展至今,其数量规模已超过科技辅导员。青少年参加“天文小主播”课程培训后,可以自愿申请、并在通过考核后成为天文馆的“小小志愿讲解员”。

  杨冰表示,讲解员能够将展览的内涵、知识和理念有效传递给参观者,是展览和公众之间的纽带,尤其是青少年志愿者能够在同龄人中起到榜样引领作用。

  但随着参观需求的增长,一些讲解乱象也引发业内人士担忧。据了解,不规范的社会讲解可能存在知识性错误,也可能出现长时间逗留占用展品展项、不文明使用扩音器等行为,影响了其他游客的正常参观,对场馆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吸引参观者注意力,讲述野史、传播不正确的观念,这些行为要坚决制止。”杜水生说。

  《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馆内讲解服务供给”“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杨冰表示,相关规定的出台,为博物馆加强正向引导和强化管理提供了依据。

  充分挖掘馆藏资源与特色

  如何推动博物馆更好发挥教育职能?

  据悉,为更好满足参观需求,不少博物馆采取延时开放、增加预约等方式应对参观高峰,让市民游客在想参观时有博物馆可“看”。

  “我国博物馆总数超6000家,资源丰富、类型多元。除国家级博物馆外,很多地区级博物馆的设计陈列也非常好,有自己的独特内涵。”杜水生建议,应合理引导公众多元消费,注意发掘身边博物馆的价值,避免扎堆在少数“明星”博物馆。中小型博物馆可以主动作为,与社区共同探索馆外服务,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和居民生活找切入点,立足自身特色和馆藏资源,提升展览的贴近性和吸引力。

  在教育形式上,专家建议博物馆可以探索面向不同观众群体的服务方法,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把博物馆资源引入课堂,开展更丰富多元的活动。(科技日报记者 付锐涵)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