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08:55:03 来源: sp20241109
近期,本版刊登系列报道,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约请河北、浙江、四川、陕西等地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新探索》《托举乡村孩子的读书梦》等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倾听一线声音,本期报道特邀基层教育工作者、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得更好,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编 者
嘉 宾:
袁勇辉(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
杨言世(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初级中学校长)
赵 丹(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县域义务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袁勇辉:分宜县有12所寄宿制学校,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50%,寄宿学生2360人。2023年,全县对10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食堂、运动场、学生宿舍、教师公寓及监控系统等进行改造提升。一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建立校园监控系统,确保所有学校视频监控全覆盖,38辆校车全部纳入市智慧校车管理指挥中心监控系统。另一方面,推行“小荷工程”建设,面向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和教学点学生实施膳食改善行动,提供免费热水淋浴和免费洗衣服务,保障学生学好、吃好、住好。
杨言世:我校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5人。2004年1月,我刚调到石洞镇初级中学时,教室是小平房,操场是土操场,宿舍是大平房。近10年来,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4层教学楼拔地而起,宿舍餐厅焕然一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教学方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理化生实验室、地理教室、科技活动室按标准设置,实验器材应有尽有。
赵丹:在城镇化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县域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主体。这类学校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满足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减少乡村学生向城镇的非理性流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有哪些举措?
杨言世:我们建有5900多平方米的“开心农场”,种植有苹果树、梨树、山楂树,丁香、牡丹、冬青,番茄、辣椒、黄瓜,以此为依托,开发出丰富多样的劳动课程。学校开齐开足劳动课,由一名教师专职教授学生劳动技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并在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等节日节点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囿于地理位置和资源,在科学教育方面还有不足,学生接触科学知识的方式较为单一,在师资配备和资源引入方面亟待加强。
袁勇辉:近年来,分宜县以“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创建为抓手,引导学校特色发展。如洋江中心学校开设“龙舟操”“旱地龙舟”等课程,让孩子们认识和了解家乡非遗;洞村中心学校组织留守儿童成立“小溪流合唱团”;松山中心学校每年进行“乐善少年”评比,以榜样力量激励全校学生共同进步、全面发展。
赵丹: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足问题。建议县级教育部门统筹寄宿制学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着重开发跨学科校本课程,将基本生活知识、劳动技能、人际交往等知识融入学科教学,提升寄宿生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
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如何?
杨言世:目前,我校有30名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教师28人。现在,一人教多科,“数理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情况已得到根本扭转。希望在配足思政课、心理课、科学课师资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实际,针对教师需求,进一步增加培训次数,尤其是跟岗学习机会,实现常态化结对帮扶。
袁勇辉:分宜县建立了教师补充机制,近5年每年为农村寄宿制学校补充教师不少于30人,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乡镇工作补贴等。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工勤人员数量相对紧缺,多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教师兼任。
农村寄宿制学校既是学生们学习的场所,也是生活的空间,如何让学生们感受到更多关爱?
赵丹:进一步拓展寄宿制学校育人功能,班主任和生活教师应围绕生活、心理、同伴关系等方面与寄宿生及时沟通,为寄宿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补偿家庭关爱,同时,建立家校社共育网络,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杨言世:我们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开展了常态化的德育主题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成长仪式教育、感恩励志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等,助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老师家访全覆盖,加强家校协同,降低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风险;请专家送教入校,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袁勇辉:我们从提升“小荷工程”入手,衍生出“小荷菜园”“小荷夜听”“小荷书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常态化开展学生心理普查及重点排查工作,设置心理信箱和“情绪小树洞”,让学生诉说心声、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9日 11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