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6:01:45 来源: sp20241110
文物多、专业技术人员少,优秀文物修复师更是稀缺——
定向培养能否治好文物全科人才缺乏“顽症”?
阅读提示
山东文物数量多,博物馆分布广,文物保护任务繁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更为迫切。
今年4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提出用5年时间为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共计培养不超过300名文物全科人才。山东的一些职业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文物人才培养方式。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博物馆6833家,其中大量待修复的文物深藏于库房之中。然而,全国文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缺乏,具备精湛修复技艺与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更少,现实的供需不平衡使得“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要稀缺”。
缺人是文保行业的持续痛点
“缺人。”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副馆长王亮直言,“很多同事都是历史学专业毕业的,博物馆学、文物修复、文物鉴定、考古学等专业人员稀缺。”
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9000多平方米的展陈面积,近2.6万件馆藏。王亮告诉记者,按照一级馆的要求,博物馆需要开展更多社教活动、举办更多展览,但人才的缺乏,导致基层博物馆开展这些工作遇到了难题,只能向上级部门寻求帮助。
人才缺乏堪称困扰我国考古界已久的“顽症”。据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文博系统18万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5万余人,平均每个博物馆不足10人。其中具备精湛技艺与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少之又少。
“近些年,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人员数量已有大幅增加,但随着我国文物数量的激增,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依然高度短缺。”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无机质文物保护部主任蔡友振告知记者。考古专业的冷门、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了制约科研工作深入开展的一个瓶颈。
针对文博行业面临的人才需求问题,4月15日,山东省出台《山东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提出用5年时间为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共计培养不超过300名文物全科人才,重点向省内9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倾斜。
据了解,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补助。文物全科人才毕业后要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有关要求和定向培养协议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工作。
“不仅是培养专业修复技工,更是培养有专业技术能力,又能对基层文物保护事业规划发展提出创新性思路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毕业即‘入编’,是为留住人才。”蔡友振说。
在田野中培养考古行业“庄稼汉”
“实地参与田野考古后,才更清楚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李冰说,“比如,在挖探方时,各种深度的土壤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而只有当你亲手操作时,才能真实感受到差别在哪里。”一个月的实际参与让李冰明白,田野考古工作远比她想得繁重琐碎,并且现实挖掘工作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
有人把考古工作者比喻为“庄稼汉”,因为考古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扎实的田野考古训练。“根据真实的工作场景,把学生的培养过程放到未来的工作环境当中。实践课时占专业总课时量50%以上,这是我们为之自豪的一点。”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与艺术系主任王金玲说。
依托校内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把需要修复的真实文物作为实训载体,“真题真做”;实践教学直接走进考古工地,“真活真干”。
“全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足够的实践磨练,我们培育的文物专业人才在行业内很抢手。像江西省海昏侯墓的发掘,陕西省阳关镇遗址的发掘,都有我们学生的身影。”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与艺术系带头人陈涛吉说。
最新数据显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与艺术系毕业生就业率达97%,对口就业率8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100%。涌现出了从事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修复的张烨亮,淄博市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刘新宇,在《考古》发表学术论文的博士生常经宇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据悉,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将筹备建设文物产业学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针对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给予考古人才充足的发展晋升空间。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就业,让学生们从实践出发,符合新时代文物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考古插上“数字翅膀”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人事处副处长钱玉新告诉记者,他们在调研中发现,文保单位人才短缺,主要体现在有全科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缺少。以文物修复工作为例,修复一件文物需要了解其历史,能制定专业修复方案,同时还得有一定修复操作层面的技能,没有全面、过硬的文保专业背景,这项工作很难开展。
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数字化实训中心的教室中,通过计算机操作建模软件的学生李帆正在对一件青铜器进行3D建模,他介绍道:“如果用传统的方法,是用石膏翻模,冷却后材料尺寸缩小,修复成功率受很大影响。但现在,我们采用三维扫描记录原型数据,制作模具时,通过设置收缩率,使得冷却后模具大小不受影响,而且纹路会更加清晰。”
三维激光扫描仪、RTK测量仪器、无人机……最前沿的仪器装备被引入遗址发掘、文物修复、研究分析、展示传播等考古“全链条”中。通过不断更新迭代的“黑科技”,考古从业者得以360度无死角把遗址及发掘文物搬进电脑中。
“故纸堆”也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发掘出新的宝藏,“冷板凳”专业也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何培养能够熟练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考古专业人才?据悉,今年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将进行课程改革,对过时的课程进行删减、压缩,同时增加更符合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
“考古绘图和器物绘图方面出现人才过剩的状况,这两门课会从8周压缩到2周和4周。”王金玲说。与此同时,虚拟仿真技术课、新媒体技术课和博物馆实物讲解课将加入课程列表,促进文物数字化及其人才培养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工人日报 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陈国欣)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