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22:59:29 来源: sp20241109
河南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外景。 张怡熙摄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识和力度不断提升,在增强公众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效。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我国以隋唐大运河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更是推动大运河保护传播的重要载体。
“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作为该馆的基本展陈,从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价值切入,展现隋唐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文化经济交流等方面的战略作用,以及新时代大运河在经济社会建设及文化交流方面承载的时代内涵。为了激发观众的兴趣,更清晰地勾勒出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全貌,策展团队以问题为脉络展开叙事,这个问题就是“一粒米”是如何通过大运河进行运输的?由此引出大运河的历史功能——漕运。
漕运已消失多年,大众虽对此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认知仍然疏远与抽象。相较起来,“一粒米”的意象就十分具体而亲切。以“一粒米”为题眼,将古代漕运类比为当代的物流。在观众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是否能想象,一粒米从征收至运输直到端上餐桌这个过程穿越了哪些环境、克服了哪些困难、经历了哪些变数,最终可以呈现怎样的结果?“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互动体验展由此诞生。现在看,展览实现了多种转换:
从专题叙事到综合叙事。区别于以时代或专题进行分类的展览,“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以米为点,漕运为线,运河历史文化为面,对漕运从征收、运输、到达三个环节进行展开,串联起与漕运相关的征收、税制、制度改革、运输体系、水工技术、管理制度、仓储技术、城乡风貌等内容,让观众跟随“一粒米”的旅途一步步展开想象。展览内容根据每一步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阐释,提升了叙事的连贯性,便于观众整体理解历史上漕运的辉煌历程。
从旁观叙事到沉浸叙事。为了进一步拉近大运河与观众的距离,展厅整体采用互动体验的方式,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古代运河的繁忙与辉煌。例如“欢迎您依法纳税”展项可体验唐朝的税收制度,获取“纳税收领抄”。“比比谁更牛”展项可通过体感交互技术夯筑一段河堤。“古船新貌”展项通过声光电效果复原漕船的原貌,在船的一头设置了模拟拉纤的体验装置,装置可以计算体验者的拉力,以数据动画的形式展示,让体验者感受拉纤的辛苦与不易。“城与运”展厅更是利用数字化与多媒体技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体验运河沿线的风貌。
从笼统叙事到具体叙事。随着“一粒米”的旅途展开,观众带着问题踏上旅程,展项需要给观众具体的、严谨的、令人满意或引发思考的答案,因此在内容编写上除了把握信息的准确性、严谨性并反复论证外,还需要深入挖掘提取更具体、详实的信息,将之转化为可读、可感、可比、可记忆的形式。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这种信息的具体化也达到了新的水平。如通过“物产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地物产和大运河航道之间的地理关系。“皇帝的餐桌”通过具体菜肴直观呈现古代的饮食文化,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拥有更加详实的信息记忆。
从历史叙事到当代叙事。展览虽主要聚焦古代漕运,但在具体阐释时运用“快递”“物流”“依法纳税”等当代词语来增加文字的亲切感,建立历史与现代的关联。
整体来看,“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互动体验展运用与时俱进的叙事方法,平衡了基本陈列展严肃、庄重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物展品数量的不足,同时增强观众的“在场感”与趣味性。展览因其独特的创意,自开馆以来深受观众喜爱。这种沉浸式体验的展览方式,不仅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也激发了他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和热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31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