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2:15:49 来源: sp20241105
图①:示范园净化池鸟瞰图。 潘 岚摄(影像中国) 图②:示范园内的大闸蟹被打捞出水。 吴七轩摄(影像中国) 图③:浦江源水产园区智慧平台。 沈梦怡摄(影像中国)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核心阅读
江苏省苏州市打造生态养殖示范园,让养蟹有了“科技范”。物联网实时监测调控水质、无人机遥控投放饵料、流水线上自动捆扎和分拣……标准化的养殖不仅提升了蟹的品质,更通过生态处理系统让尾水实现零排放,既实现了“螃蟹肥”,又保障了“太湖美”。
田间水畔,木栈蜿蜒。
远看像一座风光旖旎的乡间公园,近看则是一派农业生产场景:塘里,蟹农忙着打理水草;池岸上,技术人员用手机操控无人机投撒饵料……
这里是位于太湖之畔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2019年,太湖彻底取消围网养殖。七都镇在浦江源建起了这个核心区面积达4225亩的养殖示范园。从高污染低效益的围网养殖到高质高效的生态养殖,记者走进这个示范园,探访这里如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养蟹——
物联网自动控制水体参数
天蒙蒙亮,53岁的七都镇爃烂村蟹农张建良就驾驶着一叶小舟,朝蟹塘深处驶去。“螃蟹好不好,主要看水草,前不久完成了蟹苗投放,现阶段主要工作是护水养草。”他说。
张建良养了20多年蟹,年轻的时候在太湖上架围网搞养殖。几年前,他从太湖“上岸”后,来到示范园,承包了100亩蟹塘,“在这里养蟹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科技感满满。”
种完水草,张建良带着记者来到岸边一个银白色金属箱前。“这是水产养殖物联网自动控制系统,养蟹最怕水体溶解氧浓度低,以前只能凭经验判断。”说话间,张建良打开了金属箱,溶解氧量、pH值、水温等实时参数在电子屏幕上一应俱全。
以溶解氧量为例,水面下的传感器获取实时数据,系统接收后自动分析,如果低于设定“红线”,系统会自动开启增氧设备,避免水体缺氧。
在示范园里,科技感无处不在。水面上,无人自动投饵船开启自动工作模式进行精准投喂;水面下,推流器等物联网设施“还原”湖水涌动的生长环境……
示范园负责人曹建中介绍,示范园从农业院校、企业请来了专家开展现场培训,手把手传授技术。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张建良还搞起了“虾蟹套养”,可额外产出草虾,亩产值比过去多了2000多元。
“用上科技手段后,增氧、投喂更精准,节省了人工,我们养殖户更有底气了。”张建良说,过去在太湖上围网养殖,要看天吃饭,年景不好时还要亏本。如今在示范园,标准化养殖风险可控,一年赚二三十万元不是问题。
尾水——
复合人工湿地完成生态处理
站在示范园内一座7层高的瞭望塔上,放眼望去,成片的养殖塘一眼望不到边。示范园总体规划面积为27255亩,核心区面积为4225亩,年总产值约4亿元。
一个如此规模的养殖产业园,地处环保要求极为严格的太湖沿岸,如何保证环境安全?
示范园东侧,几个高低错落的水池相依而建,水面上芦苇相连,各种水生植物迎风摇曳,不时有水鸟跃起,荡起阵阵涟漪。
岸边各种各样的机器设备让这些水池显得有点“特别”。“水池底下铺着一层层的细砂、沸石、石灰石等。”示范园管理人员奚斌说,这是一个由生态沟渠、生态塘、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构成的生态处理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设计,采用“复合人工湿地尾水处理工艺”对养殖尾水进行消纳净化。
奚斌走到池岸边的一台设备旁边,按下开关,从蟹塘排出的泛黄尾水便被抽到第一个净化池里。在这里,尾水会停留4到7天,让污染物稀释沉淀,池中的浮游动植物、微生物等完成初步净化。
随后,尾水会流入第二个净化池,池中密布的美人蕉、菖蒲等水生植物开始吸收磷、氮等物质。同时,埋在池底的沸石、石灰石对这些物质进一步吸附。
接下来,在水位的落差下,尾水会进入最后一道“关卡”——表面流人工湿地,在这里曝气增氧,并进行进一步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反应。到了这里,尾水水体固体悬浮物去除率达到95%以上,总氮和总磷指标可有效降低80%以上,达到沿太湖一级A排放标准。
示范园里,这样的养殖尾水净化区共有3个,占地面积达362亩,每小时可净化500立方米的尾水。“处理好的水会沿着四通八达的管道,回流到一个个蟹塘,不会排放到太湖里。”奚斌说。
管理——
“智慧大脑”伴全程
“能不能出动无人机来支援一下?”下午两点,25岁的示范园技术人员徐俊宇从智慧平台上收到了养殖户周胜良发来的信息。
很快,徐俊宇便带着无人机赶到了周胜良承包的蟹塘,熟练地装好无人机,将一袋饵料投入无人机的放料口。
一切准备就绪后,徐俊宇拿起手机,点击屏幕发出指令,采用了“北斗+GPS”双系统的无人机立刻起飞,朝着蟹塘上空飞去。“我已经在数字系统上提前设定好了航速、航向、投饵密度等,可以进行定时、定量、定点投喂。”徐俊宇说,30亩的蟹塘,人工投喂起码要花一个上午,无人机几分钟就完工了。
为了给养殖户做好配套服务,园区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给水产养殖装上“智慧大脑”。
走进位于示范园东侧的检测检疫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智慧平台。平台同时集成了园区总览、智慧养殖、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等功能,是整个示范园的“智慧大脑”。
现场工作人员沈梦怡告诉记者,示范园的蟹池里密布着各种传感器,为科学精准养殖提供数据支持。
不只生产端,在各个环节,示范园都提供了完善的配套服务。物流配送中心里,各种自动化设备琳琅满目:螃蟹放入自动化捆扎机,5秒左右就能完成捆扎;流水线根据蟹的重量进行自动分拣……示范园通过“互联网+农业”产供销模式,引导带动养殖户、农村创业者增收致富。
今年61岁的朱长男是七都镇庙港渔村社区的一位蟹农,从太湖“上岸”后,他和小儿子在示范园做电商。过去围网养殖时,每年电商渠道的销售额只有三四十万元;进驻示范园后,一年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示范园的产业越做越大,我们蟹农的事业也越来越有奔头了。”朱长男笑着说。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9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