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周勇:中国为何要为这位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建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11-02 05:32:56 来源: sp20241102

   中新社 重庆2月25日电 题:中国为何要为这位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建博物馆?

  ——专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

  作者 梁钦卿

  重庆市渝中区李子坝嘉陵江边山坡上,郁郁葱葱的草木中掩映着一道红门,这里坐落着中国唯一一座以外国将军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史迪威博物馆。1911年至1944年,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史迪威曾五次来华。尤其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史迪威来到重庆工作和生活。他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迪威博物馆为何坐落在重庆?史迪威家族与中国有着怎样的深厚情谊?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视频:【东西问】周勇:中国为何要为这位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建博物馆?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史迪威将军与中国有着怎样的渊源?

  周勇:1911年,年仅28岁的史迪威第一次踏足中国。他被这里悠久的中华文化和与西方迥异的生活方式,以及辛亥革命所产生的剧烈震荡所吸引,成为他与中国产生联结的起点。

  1920年至1923年,史迪威作为美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携全家到北京生活。在此期间,他先后在山西和陕西担任铁路工程师,不仅学会了中文,而且越来越迷恋中国的山水风景和历史文化。

  任满回国后,史迪威又得知驻扎天津的美国第十五兵团有一个营长的空缺,他主动申请再度赴华,并于1926年8月再次踏上中国土地。因为他的出色表现,史迪威越来越受美国军方重视。

  1935年,他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公使馆武官,携家人第四次来到中国。他广泛接触中国上层官员,成为美国军界的“中国通”。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国联手抗击日本法西斯。此时,已经晋升中将的史迪威受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派遣来到重庆,担任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和中缅印战区美国部队最高司令官。在这里,他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两次率兵进入缅甸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并着力开辟了国际战略大通道——中缅印公路,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战场的陆上国际封锁。

  在此期间,史迪威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良好关系。在他的推动下,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第一批人员进驻延安。这次接触,成为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46年10月他在美国临终时,还希望子女们能代表他再去看看中国。他很怀念中国。

2003年,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修缮后重新开馆,史迪威将军塑像揭幕。雷鸣 摄

   中新社 记者:史迪威博物馆落户重庆,这里有何特别之处?

  周勇:史迪威博物馆地处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新路63号,依山而建,共有房屋10余间。这里是史迪威将军担任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国部队最高司令官时的官邸,是中国人民不忘美国人民支持中国抗战的历史见证,是留给今天中美人民的重要遗产。

  在重庆工作期间,史迪威身先士卒,指挥中美军队和民众并肩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彼时,他经常乘坐C-47专机往返于重庆、印度和缅甸之间,他的专机被称作“乔大叔的战车”。

  史迪威对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怀有真挚的友情。他着眼于美国的军事战略,坚持平衡地支持国共两党共同抗日,也因此与蒋介石之间发生许多矛盾甚至严重冲突,直至奉调回国。

游客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参观。周毅 摄

   中新社 记者:史迪威博物馆现存哪些物件,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周勇:史迪威博物馆里保存着史迪威昔日用过的实物、手稿、军装,以及他收藏、批注的中文图书等100余种(件)。史迪威的女儿南希·史迪威和其家族不遗余力搜集史迪威的遗物和二战文物,并捐赠给重庆史迪威博物馆。最近,史迪威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又捐赠近200张图片。

游客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参观。周毅 摄

  在史迪威博物馆院内有两株桂花树,见证了史迪威家族与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2014年,史迪威的孙子和孙女在院内种了一棵象征友谊的桂花树,如今已枝繁叶茂。2023年8月初,史迪威将军的后代们又在博物馆院内种下一棵新的桂花树。桂花飘香,友谊传承。

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期间与朱德同志结下了深厚友情。2023年8月8日,两人的后代共同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种下一棵桂花树,希望双方的友情长久延续,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能万古长青。周毅 摄

  这里还曾发生过一件“万里赠车”的故事。2007年6月16日,时年74岁的美籍华人谭永昭向史迪威博物馆捐赠了四辆二战时的美军军车。谭永昭老人出生于香港,曾是一名土木工程师,其岳父是史迪威的联络官。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迷上了史迪威将军,酷爱收藏二战物品,而这四辆军车都曾参与过史迪威指挥的援华战斗。现今,这些军车仍佩有美国当地的纪念牌照,除外表古朴外,性能良好,甚至还能开动。

2007年6月16日,时年74岁的美籍华人谭永昭向史迪威博物馆捐赠四辆二战时的美军军车。图为谭永昭捐赠的美军军车。周毅 摄

  1996年9月8日,我曾陪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到史迪威博物馆参观。参观结束后,基辛格在留言簿上题词:“美中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崇高而史诗般的合作是双方将来更加辉煌合作的基础。”

   中新社 记者:近30年来,史迪威博物馆作为连结中美民间友谊的桥梁,发挥了哪些作用?

  周勇:史迪威一直是中国现代史、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人物和研究对象,对他的研究真正进入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后。而史迪威博物馆是研究、展示史迪威生平与历史,构成中美民间共同记忆的重要平台。

  1991年,时值史迪威逝世45周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收回已作工厂使用的原史迪威将军旧居,成立“史迪威研究中心”和“史迪威博物馆”,举办“史迪威将军生平图片展览”。1994年,在史迪威博物馆举办了“史迪威将军与陪都时期在华美国人展览”,并向社会开放。

  从那时起,重庆市多次举办研讨会,把对史迪威的研究范畴从历史扩展到经济、外交领域,研究重点也从历史延伸至当下,研究程度逐步深入。

  史迪威博物馆也是中美关系对话的人文平台和重庆对外开放的纽带之一。30多年来,以史迪威博物馆为平台,史迪威所从事的中美友好事业在中美两国人民,尤其是在学术界和史迪威家族中传承开来,为增进中美人文交流贡献了民间力量。

  史迪威在中国工作期间,他的儿子和两个女婿也在中国协助他工作。这段经历发展成为史迪威家族五代人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深缘分和绵绵情谊。

  早在20世纪80年代,史迪威将军的大女儿南希·史迪威就率其家族三代15人来华访问。直到古稀之年,她仍频繁奔走于中美两国之间,推动民间友好交流。南希与她的妹妹爱利森还在美国家乡建立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分会,经常组织活动促进两国人民友谊。

2023年8月8日,史迪威家族成员与嘉宾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参观“伟大的朋友—史迪威将军生平图片展”。 中新社 记者 周毅 摄

  南希去世后,她的儿子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又担负起搜集史迪威文物,沟通中美两国学界和民众的任务。他多次前往重庆,有时甚至把太太和两个女儿也带来,参加以史迪威为主题的中美交流活动。

2023年8月8日,史迪威家族成员与嘉宾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参观“伟大的朋友—史迪威将军生平图片展”。周毅 摄

  2023年重庆举行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发表视频致辞。他的女儿、女婿和孙辈们更是亲临现场,让史迪威开创的中美友好事业接续传承到他们家族的第五代。

  我深深地感到,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中美两国为争取世界和平并肩战斗的历史,是对人类正义、和平事业的巨大贡献。在今天,研究战时中美合作抗战的历史,是中美民间、人文交流的重要领域。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深化共同历史的认识,增进理解和扩大合作。(完)

  受访者简介:

周勇教授。周毅 摄

  周勇,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党史领军人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出版基金评审专家,重庆市中国近现代史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特支计划首批专家,重庆市委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现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他于1990年代初参与史迪威研究项目,1994年主导创设了史迪威博物馆基本陈列,1995年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寻访史迪威遗迹、遗址,并与史迪威家族建立友好关系。2015年,他主编并出版了《史迪威与中国战区统帅部》画册(两卷)。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