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08:40:37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网 长春6月6日电 题:吉林筑牢“绿色长城”显成效:沙退粮稳民富
作者 高龙安 魏静
6月初的吉林省前郭县国有林总场深井子林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今春,当地林场职工和农民采用机械化定植、水栽等方法,栽植小乘黑品种的杨树10万多株。深井子林场场长徐开明介绍,以前这片儿都是沙地,风沙一刮好几天,通过“三北”工程植树造林,现在已经土质化了,风小了沙少了,对庄稼是一个保护屏障。
深井子林场栽种的防护林。赵冷冰 摄这片防护林,是吉林省推动“三北”工程攻坚战高质量发展、筑牢中国北方绿色屏障的一个缩影。
吉林省“三北”工程建设范围包括53个县(市、区),占全省总面积的86.9%,目前已经完成五期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带网片、林路渠相结合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副处长李双福介绍,该省以东部提质、中部增绿、西部修复为主攻方向,打了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和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吉林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长春市所辖14个县(市、区),是科尔沁沙地、嫩江沙地的重要分布区。多年前,这些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农田被沙侵沙埋、禾苗被沙打沙压,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一进洮南府,每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这首曾在洮南市和白城地区流传的民谣,形象描述了当年风沙扑面而来的景象。如今,记者在洮南市大通乡富乐村的防沙治沙樟子松造林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树苗郁郁葱葱,树下覆盖地膜,远处高大的树木郁闭成林。
鸟瞰吉林洮南的防护林。赵冷冰 摄这是科尔沁沙地的边缘地带。2023年6月,当地栽植了555亩共6.1万株樟子松树苗。洮南市林业和草原局治荒治沙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高明刚介绍,栽植樟子松能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对农田的危害,采用林下覆膜和膜下定点滴灌技术,减少耗水的同时也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吉林省计划,到2030年完成科尔沁沙地歼灭战540多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40%。
现在,吉林省沙区林草植被不断增加,重点地段的风沙危害得到遏制,沙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绿色城墙”守护黑土地
在吉林省大安市,昔日的“光板路”不断变成“绿廊道”。2023年以来,大安市完成主要公路干线两侧绿化190公里,栽植柳树大苗32万株。
大安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会清介绍,针对公路两侧多是盐碱地造林成活难的问题,当地采取客土造林的办法提高林木成活率,把地表面上40厘米之内都换成从外地运来的客土,林木成活率非常高。绿色通道等防护林建设对保护周边的农田和草原、改善盐碱地有很大作用。
2019年,吉林省启动了中西部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工程,采取恢复、新建、改造、更新模式,对防护林网进行系统性补充、完善和提高,农防林防护效能得到提升。
目前,吉林省“三北”工程区已基本形成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功能防护体系,成为保护黑土地和确保粮食安全的“绿色城墙”。
乡村焕新颜
村在林中、路在树中。洮南市黑水镇黑水村村道两侧、房舍旁,遍植糖槭树、银中杨、榆叶梅、京桃、丁香等乔木和灌木。该村党支部书记白金日介绍,以前村里没几棵树,从2022年开始,村里统一规划栽植树木27000株,既改变了人居环境,还防风挡沙。
吉林省“三北”工程突出造林种草、改善生态的同时,还注重周边增绿,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据悉,“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以来,吉林省已绿化美化村屯3773个。
与此同时,依托于林草资源的绿色产业也促进了农民增收。以大安市为例,在盐碱地和沙地上种植沙棘2万亩,采取国有林场出地、企业负责种植和加工销售、当地农民负责采摘的模式,实现了绿色惠民。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介绍,该省大力推广红松、文冠果、沙棘、山杏、元宝枫等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造林,引进了枸杞、扁杏、柽柳等经济林树种,不断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比如,建设以红松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红松、文冠果、山核桃等种植和加工产业;以小浆果为主的经济林产业;以城乡绿化美化为依托的种苗花卉产业……
据了解,吉林省“三北”工程实施45年来,完成造林绿化3150万亩,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06.1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5.42%,初步形成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对筑牢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