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发布时间:2024-10-12 20:16:48 来源: sp20241012

  图一

  图二

  测绘遥感学家李德仁——

  精准测绘大地山河

  本报记者  谷业凯

  人物小传

  李德仁,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测绘遥感学家。1939年生,江苏泰州人。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5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是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 

  2024年2月3日,“东方慧眼高分01星”通过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发射。这颗运行在距地52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搭载高分辨率推扫相机、全自主化在轨智能处理终端,集成北斗短报文和星间实时传输终端,具备在轨实时生成与分析功能,能够有效提升用户获取遥感信息的速率。

  这是“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的业务首发星,也是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智能遥感卫星系统的一次重要实践。“我们希望到2030年,‘东方慧眼’建成由200多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雷达卫星、高光谱卫星组成的智能遥感星座。”担任这颗卫星首席科学家的李德仁(见图一,新华社记者熊琦摄),向着“看得快、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懂”的目标,不懈努力着。

   心系祖国,学成归国投身测绘遥感学科建设

  作为认知地球和环境的重要技术手段,测绘遥感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先导性的支撑。但在近40年前,李德仁学成回国时,受测绘遥感科技水平制约,中国人对地理信息知之甚少,更别说利用这座“富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了。

  留学期间,李德仁已经在国际测绘学界有所成就:他在1982年提出的处理系统误差的方法,被学界称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测量学领域的难题。

  尽管收到多家国外科研机构的工作邀请,心系祖国的李德仁却一一婉拒。1985年2月底,他取得博士学位,3月初就站在了武汉测绘学院的讲台上,这里也是他的母校。

  武汉测绘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的前身——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是1955年由国内5所院校的测量专业集中创建的。但在上世纪80年代,学院测绘遥感学科人才面临断档问题。

  回国任教后,李德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编写教材。他先后编写了《基础摄影测量学》和《解析摄影测量学》,又依据自己的博士论文编写了《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后来作为研究生教材。

  测绘遥感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尤其在一些人迹罕至地区的基础测绘工作,更是实践中的难点。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李德仁创新性地提出“把GNS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放到飞机上”,运用“GNSS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很快完成了无需地面控制点的测图任务。

  李德仁还指导博士生编写了软件,有效解决了困难和危险地区测图的技术难题,后来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紧跟学科前沿,推动测绘遥感更高水平的智能化

  建立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离不开遥感卫星。本世纪初,我国遥感卫星核心元器件受限、软件受控,严重制约了国产遥感卫星的发展和应用。

  “当时的条件下,我们想的是用一流的数学模型把硬件上的差距补回来。”李德仁主持设计论证了我国第一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系统参数,建立了卫星遥感影像的高精度几何处理技术体系,大幅提高了卫星遥感影像的自主定位精度。

  李德仁带领团队主持设计并建立了卫星地面定标场,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