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作家“回家” 共叙万水千山情

发布时间:2024-10-21 12:22:43 来源: sp20241021

  3月29日,中国作家协会“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动在北京启幕,这也是中国作协“作家朋友 欢迎回家”系列2024开年首场活动。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来自香港、澳门的43位作家、诗人、文化工作者先后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钟鼓楼北侧的“观中”中轴线文化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与莫言、冯骥才等内地文化界人士共叙情谊,共话文学创作的“海阔天空”。

3月29日,“港澳文学畅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从左至右: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内地作家李洱,内地诗人欧阳江河,内地作家莫言,香港剧作家何冀平,香港作家葛亮,香港作家穆欣欣。 主办方供图

  莫言读金庸:读得“五迷三道”

  “说起香港、澳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非常亲切,也很熟悉,最熟悉的是一些文学界艺术界的朋友,比如坐在这边的潘耀明先生。20世纪90年代,我们去香港,经常收到潘先生塞给我们的信封,信封里装的是港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用它好像能买到人民币买不到的东西。”3月29日上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港澳文学畅谈会”上,莫言聊起与香港文化界人士“携手同行”的往事,开场白引起一片笑声。

  潘耀明是香港作家联会会长、香港文学馆馆长,也是此次香港作家代表团团长。给莫言塞“信封”的时候,他正担任《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笑过之后,潘耀明赶紧解释:“那是莫言给我稿子,我给他发的稿费。”

  在此次活动举办两天前,潘耀明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参加了一场金庸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这次畅谈港澳文学,金庸仍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莫言还记得自己多年前一口气读完金庸小说后的感受。1990年前后,他利用一个暑假,找了个提包,从一个“金迷”朋友家里把金庸全部的小说背到自己家,“从头到尾开始读,读了大概有40天,读得天昏地暗、五迷三道。读完以后,双手把书掩上,眼睛一闭,脑子里一片空白,感觉(自己)写了半天,还没有金庸先生的(作品)可读性高。如果我们的读者拿着我们的书,能像我拿着金庸的书那样废寝忘食地读下去,该是多么大的幸福”。

  莫言说:“在金庸笔下,武侠小说这个门类被发扬光大,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变成了香港文化的一个鲜明标志。可以说,金庸用他的小说为我们的汉语(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莫言 主办方供图

  内地文学的香港“推手”

  活动现场,莫言还谈到已于2022年故去的香港作家西西。他佩服西西的“广采博览”,以及在魔幻现实主义创作上“比我们都要登峰造极”。而最令人感佩的是,“内地的文学被介绍到港台,西西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1987年,两岸文化交流不像现在这么便利,是西西把我们的小说介绍给台湾的出版社,包括《红高粱》《爆炸》等。”莫言说的这段往事,是1980年代西西为台湾洪范书店编了一套《一九八〇年代中国大陆小说选》,介绍了约20位大陆小说家。西西也成了最早将莫言、余华、王安忆、史铁生、韩少功等当时内地新锐作家的作品介绍到香港和台湾的人。曾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的知名诗人痖弦曾说,“海外知道莫言的人,多半是洪范这一系列的出版所造成的印象”。

  当年西西为联系这套书的出版事宜经常来北京,每次都请内地作家吃饭。“刚开始我们认为她是香港来的富婆,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