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多学科协同发力

发布时间:2024-10-12 23:30:44 来源: sp20241012

原标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多学科协同发力

冬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记者 刘莉摄

山间的云雾忽然散开,灌满水的层层梯田在正午的阳光下犹如一面面晶莹的镜子,在山坡徐徐铺开。这里是全国首个“双遗产”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域,有着1300年历史的古老梯田正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2个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2月初在云南省元阳县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任委员闵庆文告诉记者,对它们的保护和传承并不容易,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科学解读、发掘与保护亟须科技支撑,而且需要多学科共同发力。

“活态”遗产保护更难

踩着拥有百年历史的石头路一直下行,两边是茂密的树林和哈尼族民居——蘑菇屋。蘑菇屋的所在地阿者科村在哈尼语中是“滑竹成片的地方”。这个有着65户人家的村子体现着典型的哈尼梯田形制:森林在上、村庄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自上而下流过村庄流到梯田,再通过云雾雨水循环回到森林。古人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在这里清晰可见。农业文化遗产要保护的正是这一整套古老的农业生产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发起的一个倡议,在世界范围内选择符合条件的传统农业系统进行动态保护与示范,并运用其中的知识和经验应对当今农业与农村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与其他遗产不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更大挑战,因为它是系统的、活态的。”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比如古建筑,完整保存建筑本身就是保护,但梯田必须在原有生态环境下,有人以传统方式耕种、持续产出农产品,它才算被保护下来。它之所以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并不是因为其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其古老的农耕方式,及它背后体现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6个国家的86个项目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至今,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7批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研究力量逐渐壮大

12月2日晚12时,一场年轻人的学术聚会还在进行中。他们被闵庆文称为“未来保护与发展最为倚重的人”。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已是第二次为研究生专门开设论坛。越来越多来自不同研究机构、不同专业的年轻人把研究方向放在了农业文化遗产上。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起步于2005年,与国际相关领域研究同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这个全新领域,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秘书长刘某承明显感到,这些年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力量逐渐壮大。2005年刚起步时,我国从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只有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等三四家研究机构,但今年在层层筛选之后来参加此次大会的就有39家科研院所和高校。

因为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都息息相关,十几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相关科研项目、成果都逐年增多。相关研究逐渐深入,相继引入无人机、大数据、大模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也从定性的特征分析走向定量的价值评估,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走向响应机理探索,从单个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走向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与恢复力。截至2023年6月,以“农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