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行时)从乡村振兴看“三农”巨变

发布时间:2024-11-02 07:11:29 来源: sp20241102

   中新社 北京7月8日电 题:从乡村振兴看“三农”巨变

   中新社 记者 陈溯

  “以前只能靠天吃饭,遇到干旱苹果产量很差,现在好了,政府免费安上滴灌、防雹网,再加上改建矮化密植果园,我家的苹果产量越来越高,年收入也越来越多。”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槐柏镇度古村洼里组“飞天”苹果基地,今年59岁的果农路贺平笑着向 中新社 记者描述近年来生活的变化。

  像路贺平一样,很多中国农民的日子有了新变化: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福祉提升,曾经破旧的乡村逐渐变美、变绿、变富。

  “新农具”助力农业腾飞

  “以前我要骑着摩托车从村子拉水到果园,一棵树一棵树地浇灌,我们两口子需要两三天才能浇完。现在好了,我一个人一会儿就可以浇完整片果园。”6月的黄土高原正处于旱季,在路贺平的果园,由政府铺设的滴灌水管将一排排果树连接,只需轻轻扭转水龙头,水管就可以缓慢滴水将果树下的土壤浸润。

6月25日,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槐柏镇度古村洼里组“飞天”苹果基地,路贺平在查看苹果长势。  中新社 记者 陈溯 摄

  中国是人口大国,面对这一国情,中国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促进农业科技发展,通过发展“新农具”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

  统计显示,到2022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11%,比2012年提高15.91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作物2022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97.55%、86.86%、90.60%。

  机械化率的提升,让不少农场实现了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通过手机后台就能完成插秧、施肥、收割等工作,不仅提高了粮食生产率,也促进了节粮减损。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升至2022年的62.4%,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生产中加快应用,精准播种、智慧灌溉、植保无人机等技术和装备快速推广,农业生产不断提质增效。同时,“互联网+”也为乡村产业插上翅膀,让农产品更好远销。

6月7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华店镇张博士村,张有勇利用收割机抢收小麦。(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张宇 摄

  “绿富美”提升乡村引力

  十多年来,除了农业现代化大步迈进、粮食安全根基不断夯实,乡村变美也成为“三农”最直观的变化之一。

  在山东威海市郊区,一座具有600年历史的老村庄——王家疃村通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从破败乡村变为现在“处处皆有景”,形成了以生态观光、精品民宿、户外运动、禅修康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胜地,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当地创业。

  和王家疃村一样,近年来中国有越来越多乡村实现华丽转身,平整的村道、宽敞的广场、干净的溪流、整齐的民居......在改变农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乡村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和投资者。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14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023年9月,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金坑大寨。通过发展旅游业,当地已成为拥有众多民宿的乡村旅游胜地。(资料图) 中新社 记者 魏晞 摄

  “促改革”为农民增福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向 中新社 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关于农村的改革重要主线之一就是深化“三块地”(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改革,通过试点,如今很多改革探索成果已上升到法律高度,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做了相应修改,更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利。

  “这十年来,结合改革探索经验,中国关于‘三农’的法律更加健全,新颁布了《粮食安全保障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这些法律的颁布将更好促进‘三农’发展,更好保障农民权益。”叶兴庆说。

  “三农”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中国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农民福祉仍然在路上。

  谈到未来“三农”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长期的重任,其核心是围绕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发展适合本地的可持续的产业,让农民增加收入具有可持续性,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扩大非农收入,因地制宜地建设智慧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田园美与生活环境美有机融合。

  叶兴庆表示,促进“三农”改革,还要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加大力度,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让农村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让农民财产权益得到进一步释放,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