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轨生活187个日夜,神奇、难忘”

发布时间:2024-11-10 03:41:08 来源: sp20241110

原标题:“在轨生活187个日夜,神奇、难忘”

“航天员的使命就是为祖国出征太空。我深深地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为亲历、见证、参与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而自豪。”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汤洪波面带微笑,声音深沉而有力。

7月5日下午,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从太空返回两月后,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同记者和公众见面。他们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了187个日夜,刷新了乘组在轨时间的纪录,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长太空出差乘组”。航天员们感慨:“在轨生活了187个日夜,现在回想起来仍是那么神奇、难忘。”

“昼伏夜出”修复太阳翼

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成员,汤洪波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时隔两年,他又成为重返“天宫”第一人。

“出征前,我们问自己: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乘组三人一致的答案,就是要把空间站高质量管理运营好,把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完成好,发挥空间站国家太空实验室的最大效能。”汤洪波说。

在轨飞行的187天里,神舟十七号乘组圆满完成了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开展了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工作,同时还在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84项在轨实(试)验,高质量完成各项既定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汤洪波带领乘组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修复被空间碎片击中受损的太阳翼。经过两次出舱维修后,太阳翼发电性能状态正常,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为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白天巡视和准备,晚上出来干活,真正体验了一次‘昼伏夜出’。”汤洪波风趣地说。据了解,这是由于太阳翼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电流,影响航天员作业安全。航天员只能在阴影区进行维修作业,在阳照区进行巡检、拍照。

“太空菜园”长势喜人

唐胜杰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中最年轻的航天员,不到34岁就实现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

“第一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我的感觉是充实的、幸福的,同时也是充满挑战的。”唐胜杰说。对没有飞行经验的他来说,入驻空间站后,遇到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如何快速适应太空失重环境。虽然挑战很多,但使命和责任让唐胜杰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很快就进入状态。

返回撤离前的载荷下行工作,挑战性很大。“哪怕是一颗小小的种子,都承载着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不能因为我们的失误而前功尽弃。”唐胜杰说,只有把所有的实验载荷安全带回地球,大家悬着的心才能放下。

在轨期间,航天员们还当起了“太空菜农”。唐胜杰说,虽然在地面进行了相关培训,但无法完全模拟太空环境,在太空还需要进一步摸索体会。比如,在失重条件下给蔬菜浇水,水滴会漂浮在根系表面,需要使用特殊的装置来补水。乘组通过不断实践摸索,逐渐掌握了在微重力环境下种植蔬菜的技巧。

“太空菜园”种植了生菜、樱桃番茄等多种蔬菜品种。在乘组的精心照料下,蔬菜长势喜人,口感鲜美。“这些太空蔬菜不仅为我们的太空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也为未来的深空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唐胜杰说道。

积极应对中长期驻留的心理挑战

江新林曾经驾驶过坦克、开过战斗机,又驾乘飞船进入太空。江新林讲述了他精心准备首次出舱任务的经历:两位队友毫无保留地传授出舱经验,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地面工作人员配合他们反复在轨演练。“只有准备到位,才能干得明白。经过扎实的训练,出舱当天,我的内心非常平静。”

神舟十七号乘组刷新了乘组在轨时间的纪录。江新林回顾了他们如何应对中长期驻留带来的心理挑战:“长时间枯燥封闭的太空生活,尤其是进行到中期时,也会偶尔有烦躁难熬的感觉。”但具有飞行经验的指令长积极给他们创造活泼轻松的氛围,一发现他们情绪不高时,便加油打气。

“指令长也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们第一次进驻‘太空家园’时,还只是一居室。如今,空间站已经扩建到‘三居室’大户型了。”江新林说。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大家特别注重身体锻炼。“每天高强度的工作结束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别提多解压了!”“我们也会给家人朋友打打电话,每周还有一次与家人视频通话的机会。另外,还有地面支持团队的日夜坚守、陪伴,我们感到并不孤单。”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乘组搭乘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2024年4月30日安全返回。“当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恢复疗养阶段的任务。后续,我们一定积极配合科研团队进行科学恢复,投入训练任务,时刻准备、任党挑选、再立新功!”航天员们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靳昊 本报通讯员 占康)

(责编:孙红丽、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