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09:50:27 来源: sp20241109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乐于用典,善于用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喜欢的典故,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化与中国道路的思考和实践,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的大选题。如何把这样的大选题转化为精彩的视听语言,让老百姓听得进、听得懂,也是考验媒体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大课题。作为经典释义人,我连续参加了三季节目的录制,学而时习之,感悟颇深。
第一,这些典故证明着中华文明突出的特性和魅力。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特性让中国人在过去的数千年中,以自己的方式和智慧解决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让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以第三季第五集《风物长宜放眼量》为例,典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诗经·大雅·民劳》中出现的诗句。此后,小康这个概念在历史长河中反复出现,成为中国人追求丰衣足食、生活安康的美好理想。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不仅彰显了党的伟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也彰显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第二,这些典故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以第三季第一集《江山就是人民》为例,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立场,是“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儒家也早早地树立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产生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追求,这样的追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烈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革故鼎新也是基于这种契合性。
第三,这些典故昭示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向。以第三季第十二集《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出自《易传》,长久以来,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刚柔并济、允文允武的民族性格。今天,新时代要求我们主动顺应时代变化,不断进行自我改造,这不正是“自强不息”所要求的积极主动、刚健有为吗?新时代还要求我们持续推动文明互学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就是“厚德载物”所要求的宽厚包容、万物并育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基因,才能够拥有数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史,并且不断创造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作为经典释义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我不断深入学习的动力。
怎样才能将我的学习成果转化成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语言呢?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勉励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对此,我的体悟是,一定要把握好出发点、落脚点与切入点的有机结合。作为经典释义人,我的出发点当然是典故本身,要准确把握原典,阐释出它的精微要义。但是,我的落脚点是要时时刻刻把握住思想跟典故之间的联系,让典故焕发出时代生机。怎样才能把典故讲活呢?我的切入点就是历史上那些跟典故有关,又能和新时代融会贯通的生动事例,用故事激发兴趣,让榜样引领人心。
通过继古开今、润物无声的方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传播,我们弥足珍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4日 18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