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2:21:21 来源: sp20241105
头戴簪花的母女俩在蟳埔村码头前。朱来荣摄
泉州市蟳埔村,蟳埔女挑起竹篮和彩灯,盛装出行。王志超摄
蟳埔女穿过蚵壳厝民居之间的小巷子。赵建河摄
头戴簪花的游客在蟳埔社区拍照留影。张晓东摄
【乡村新印象】
“今生戴花,来世漂亮”。在我国福建省泉州市的蟳埔村里,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这座渔村,无论是巷子里拍照的姑娘,还是街边满头银发撬海蛎的阿婆,都盘发梳成圆髻,系上红头绳,插着满头花,成为村里靓丽的“风景线”。五彩斑斓的簪花、象牙固定的发髻、蚵壳筑成的房屋……独具特色的文化印记让这座渔村迅速“出圈”,成为知名网红地。
蟳埔村,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历史上,这里曾是无数商船的往来之地,各种奇珍异货堆积如山,各国商人川流不息。浓烈的海洋风情和深厚的闽越文化遗存,使得蟳埔村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闽南原生态习俗。簪花,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传承。蟳埔女头上的簪花围,不仅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和历史记忆,也体现着蟳埔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如今,每逢节假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就会把这个小渔村围得“水泄不通”。
“我们日常所戴的‘簪花围’头饰,被称为‘头顶上的流动花园’,既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也蕴藏着中西方交融的海丝文化。”蟳埔村香香姐簪花围体验馆的店长黄秀端告诉记者。来自江西赣州的游客王金莲刚做完簪花,正在对镜自拍,欣赏自己的“新面孔”。“早就想来蟳埔村‘美一美’,来了以后发现这里的簪花果真名不虚传。”在她眼里,不只是簪花,蟳埔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美。
畅游在蟳埔村,除了一座座“流动的花园”,当地的特色民居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簪好花的游客们,很多会来到蚵壳厝旁边拍照留念,五彩的花围伴着红白相间的蚵壳墙,有种原生态的民俗美。
“蚵壳就是我们所知的牡蛎壳,蚵壳厝的墙体由白色的牡蛎壳和红砖共同砌成。据考证,这些牡蛎壳并非泉州原产。宋元时期,满载着丝绸和瓷器的商船从泉州驶向世界各地,返航时,为避免重心不稳,船员将异域海滩上的大蚵壳搬上船作为压舱物运回泉州,放在蟳埔海边。”蟳埔社区老人协会原会长黄荣辉说,当地人拾起一只只蚵壳,然后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成就了这个建筑奇观。
不仅如此,蚵壳厝还有隔音效果好、防虫蛀等优点。房屋坚固的墙体,优异的质量,让“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在沿海流传。这些错落有致的房屋,是许多蟳埔人温暖的港湾,它们就在潮起潮落间,伴随着蟳埔村居民的每一天。
如今,随着蟳埔村的“爆火”,当地的旅游业得以崛起。伴随着文旅市场的持续升温,当地人在探索中写出了一本新的致富经。一些靠挖海蛎为生的村民,经过培训后成为簪花师傅;一些闲置的老房子“摇身一变”,成了旅拍店。此外,许多专家也纷纷走进蟳埔村实地探访,前来游学的学生、写生的画家更是络绎不绝。
漫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黄昏时分,太阳缓缓落下,照在晋江上,泛起点点金光。灯光亮起,古老的蚵壳厝在这一刻变得熠熠生辉。蚵壳厝前,头戴簪花的阿嬷与游客依依惜别。一朵簪花,为小渔村带来娇艳而美丽的色彩,也升腾起迷人的烟火气息。(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责编:温璐、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