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2:51:00 来源: sp20241105
9月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围绕应急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应急管理部副部长王道席说。
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王道席表示,我国在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安全形势保持平稳,救援行动更加高效,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人民防线持续加强。
“我们着力强化责任落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王道席介绍,围绕“一件事”全链条厘清责任,应急管理部组织开展了燃气安全、电动自行车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建立重点地区“结对帮扶”机制,对重点行业派出专家服务团,支持企业安全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截至8月底,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下降25.7%,重特大事故下降45.5%。
在救援方面,王道席介绍,应急管理部加强灾害应对各方面全过程统筹协调,建立国家应急指挥总部指挥协调运行机制,建立上下联通的应急信息网络。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彰显了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的本色。
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方面,应急管理部推动制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煤矿安全生产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实施“智慧应急”战略,大力推进高危行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实施“应急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
在社会共治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公众广泛参与公共安全治理,规范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发展,推动商业保险、信用监管等机构参与事故预防和灾害救助,不断壮大群防群治的力量。
让救援救助有速度更有温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作出了部署。王道席表示,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强化基层、提高能力,奋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切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王道席介绍,应急管理部将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着力强化“救”的能力。围绕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整合改革,尽快建成东北、华北、华中、东南、西南、西北六个区域救援中心,形成适应地区灾害特点的关键拳头力量;加大航空救援、水域救援、人员搜救等先进专业装备研发配备力度,健全救灾物资快速调拨投送机制,让救援救助有速度更有温度。
二是着力提高“防”的质量。将围绕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动态优化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体系,完善专家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推动隐患治理规范化、专业化;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隐患自查自改常态化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
三是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今年2月,《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审议通过。应急管理部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组织实施,在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指挥能力、风险防范能力、队伍实战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支撑保障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筑牢应急管理第一道防线。
不断提升消防救援、矿山安全、防震减灾水平
改革转制以来,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的职能大幅拓展,年接处警量从2018年的118万起增加到2023年的214万起,五年来翻了接近一倍。
“我们立足国情深化力量体系建设,对标实战提升专业救援能力,队伍融合转型升级步伐有效提速,战斗力显著增强。”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消防救援局局长周天介绍,在深化力量体系建设上,织密城乡消防救援网;向20个省份派驻4900余名指战员,机动力量基本实现省份全覆盖;在河北、黑龙江、湖北、广东、四川、甘肃6个省份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在提升专业救援能力上,推动国家级、省市级地震、水域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加大特种救援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师资和技术骨干8.3万余人。
今年以来,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组织全国各地推进《关于防范遏制矿山领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硬措施》落实,有力地促进了矿山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局长黄锦生表示,“八条硬措施”出台实施以来,全国矿山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截至8月底,矿山生产安全事故起数、遇难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25.6%和31.99%。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在四川、云南建设1769个各类观测站点。建成后,实验场将具备在块体边界带识别6.5级以上地震孕震体的能力。
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介绍,2018年以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陆续推出高精度速度结构模型、莫霍界面模型等15项科学产品;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推出世界首个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可在1秒内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近期,与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清华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全球第一个亿级参数的地震波大模型,相关成果为促进地震监测预报智能化、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本报记者 姚亚奇)
(责编:薄晨棣、温璐)